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7-16 08:43:24
语文教案汇编九篇

语文教案汇编九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做事情要认真仔细。

2.认读本课字词,练习书写7个生字。

3.学习比较观察的方法,能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表达清楚。

〖教学准备

请每个学生带一种自己喜欢的蔬菜或水果。 教师准备相关的词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位新朋友。(出示小燕子和燕子妈妈的图片。板书“燕子”。指导学生认读词语,识记生字“燕”。在启发学生自主识记的基础上,教歌谣:“‘廿’字头,‘口’字腰,‘北’字两边来保镖,四只小燕向上瞧。”)

你们知道燕子住在哪里吗?(板书认读:“屋檐”。“屋”字呈红色。)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讲屋檐下小燕子和燕子妈妈的故事。(教师把课题板书完整,学生同步书空。)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

[在语言情景中指导学生识字,为后面的读文扫除生字障碍。通过审题质疑,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用笔指读,并画己不认识的字。

2.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练习朗读课文,用学过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可以鼓励程度较好的学生自读课文,中等学生与同学一起读,共同解决生字困难。学困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一起读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多读几遍,也可以针对不熟的地方多练几遍。]

3.指名检查朗读情况。

4.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文章写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到菜园里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也可能说知道小燕子到菜园里去了三次,每次看到什么;还可能说知道小燕子越来越认真或者说解决了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并根据学生回答帮助学生提炼出:可以从课文内容、说明什么、解决疑问等角度阅读收获。

[给学生创设较大空间,充分自主地感受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尊重学生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表达阅读收获。教师在学生阅读实践的基础上提升出阅读的策略。]

5.结合学生上述汇报,教师出示相关词语。

菜园

冬瓜 茄子

大 小

青 紫

细毛 小刺

(“菜园、冬瓜、茄子”三个词语摆在课前准备好的相关图片上,上面加点生字呈红色)

6.根据板书的词语,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把个人阅读中的零散信息与老师、同学的信息进行加工,完整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认读词语。]

三、加深理解,认读词语

1.出示冬瓜和茄子的实物,让学生找一找“细毛”和“小刺”在哪里。理解、认读“皮”和“柄”字。

[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2.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出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哪位细心的小朋友能够找到?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字卡“躺”和“挂”,认读。让学生在黑板图片“菜园”里贴“冬瓜、茄子”的图片,体会“躺”和“挂”的意思,感受课文用词的准确。

3.认读生字词。(1)认读黑板上的生词。(2)在小组里认读、做字卡游戏。(3)指己认不准的字,请同学帮忙。

四、指导书写

1.请同学互相提示,“瓜”“屋”“皮”“发”。这些字哪笔容易写错,怎样记住。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四个生字中的“撇”,除“瓜”字第一笔是横撇外,其他都是竖撇。

3.书写练习。

4.相互,再练习。

[把记住字形和写好生字的难点分散,突出汉字书写规律。]

五、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深入体会,感情朗读

1.在小组中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体会小燕子观察越来越细,收获越来越大,心情越来越高兴。

出示小燕子说的3句话。结合自身经验体会“细毛”“小刺”是不易被发现的;比较“发现”和“看”的不同;结合第2、3次语言中的叹号练习朗读。

3.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燕子妈妈对小燕子越来越满意。(提示语的变化:说――点点头说――高兴地笑了;语言的变化:不错――很好)

4.在小组中再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加上表情、动作,编演课本剧。

[在情境朗读中体会人物感情,学习课文语言。以评读为手段,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二、给词卡分类

躺 挂 大 小 青 紫 细毛 小刺

可以按照描写冬瓜、茄子的词分为两类;也可以按照写蔬菜、生长、大小、颜色、特点分为五类。

教师:小燕子就是对比观察了冬瓜、茄子在大小、颜色、特点等方面的不同。

[与数学分类知识整合,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理解课文对比观察的方法,同时巩固词语认读。]

三、比较发现

请同学们拿己带的蔬菜或水果,在小组中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看谁发现得多。(教师指导、鼓励学生从更多角度,如从外到里,从看到尝,发现不同,并用清楚的语言表达。)

[巩固对比观察的方法,积累课文语言样式,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编课本剧

仿照课文,根据自己的发现续编课本剧。

五、指导书写

1.在小组中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2.在集体中交流记忆困难生字的记忆方法。

3.观察田字格中“错”“认”“现”“细”四个生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自己练习描写、书写。

4.交流书写情况,再练习。认读生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新体裁——词,大家还记得《忆

江南》么?

生:记得。

师:谁能来回顾背诵一下?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师:很好,背诵得很熟练。请坐。你们还会背诵其他的词么?(2—3人)

生: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此处隐藏10515个字……>学习14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课文。学生体会。

(2)教师讲解,学生体会。

是啊,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梦想,他认定一个信念,就坚持始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了坚韧不拔。这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这句话就是对梅兰芳的高度赞美。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他的动人事迹将流芳百世,他值得人们崇敬和赞美。

2、假如,这位大师来到了我们身旁,你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五、质疑、释疑。

学完本文后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六、课下作业。

1、读一读《梅兰芳学艺》,进一步了解梅兰芳

2、听一听梅兰芳的京剧唱词

语文教案 篇9

【课题】始业课

【课型】讲授【第1教时】

【教学目的】

1、师生互相初步了解,沟通,并学习口语交际—介绍。

2、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3、让学生明确本科目的学习要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与学生沟通感情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与学生沟通。

姓名爱好学习新东西赠言

二、学生自我介绍

姓名爱好星座博客

三、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情况

1、爱学语文吗?喜欢上语文课吗?

2、看过哪些课外书?课代表调查

3、爱写作文(日记)吗?周记

4、以往的语文课是怎么上的

5、最喜欢语文老师怎么上课

四、明确语文学习的要求

守纪(一切与课堂无关的)、听讲(听课、发言、讨论)、作业(必做、选作加分、练字)三方面与学分、作业本(预习、听课笔记、课后作业)练字本作文本

【作业布置】

抄写诗词三遍

【教学反思】

【课题】《永远的校园》【课型】讲授【第2教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北大,走近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

2.借助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辨说理的能力

3.对比谢冕心中的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并揣摩这种差异的根源,从而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作者的行文线索;

2、感受北大的人文精神,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思索自身发展进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永远的校园”中“永远”的涵义;

【教学过程】

预习:诵读文章,感知大意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刚来到我们的学校学习,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对自己曾经的母校印象如何?对我们的新学校感觉怎么样?好,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位在自己学校里一待就是半个世纪的老人,在他眼里,他的母校——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谢冕的《永远的校园》。

2、背景资料

谢冕,著名作家、诗人,北大文学院教授,自他大学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北大任教,一待就是50多年。有没有同学知道北大的历史由来?

北大,全称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是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产物。1912年5月,改称北京大学。严复是第一任校长。北京大学也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核心人物,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都曾在北大任教。后来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继承“五?四”精神,北大就将“5?4”定为校庆日。

3、课文研读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下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作者在前5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校园在他眼中是怎样一个概念?(写了谢冕对北大美丽景色的真实感受。在文中主要是表层的概念,在他眼里北大校园是既具体又抽象的。)

②第6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何?

(着重针对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里作者从具体的校园走向了抽象的校园。)

③作者在7—12自然段谈到了哪些抽象的校园精神?

Ⅰ、具有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抗争精神;

Ⅱ、不单纯、富有个性;

Ⅲ、校园里有一种特殊的气氛:机智、聪慧;洒脱、活泼;

Ⅳ、民主与科学:北大的精神支柱。

④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北大不灭的精神——北大校园精神的延续)

⑤大家思考一下,“永远”的内涵。

(例如:“雷锋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精神和信念超越物质的力量。永远“子子孙孙无穷匮矣。”精神的延续和不灭。

4、词语学习

曼妙欢愉怨尤弦诵耿介不阿虔诚

阻扼肃杀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课题】《成长》

【课型】讲授【第3教时】

【教学目的】

1、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的道理,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自己的人生方向。

2、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很多有关“成长”的课文,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想不想知道今天这个成长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分析问题

1、整体感知课文并思考。“我”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么看待她为“我”所做的种种“设计”的?

(答:“我”的母亲是一个这样的人:她率直、泼辣、急于求成,“她难以掩饰她的厌恶”,又毫不隐瞒她的高兴,她很自信,希望“我”有所建树。对“我”不思进取的性格十分失望却毫不自怨自艾。“她”又是开明的,一旦发现“我”在生意场上已没有指望,便为“我”留意新的“行当”。于是,她发现“我”的写作天才,并鼓励“我”当个作家。)

(三)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

(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

《语文教案汇编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